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

【石虎報報】台灣土地徵收浮濫!徐世榮:應以人民意願優先


 
圖為徐世榮抗議大埔事件遭警方拖走

新聞來源  http://musou.tw/focuses/274

2014820日 國會無雙/ Noax撰文】

徐世榮指出,政府持續將徵收當成取得土地的「正常」管道,而非基於可能對人民權益造成損害,非必要不得採取的「最後選項」,草率的態度造成台灣徵收土地的面積相較於日本多達百倍,也激起遍地烽火的抗「徵」行動。


去年818日,近萬公民集結於凱達格蘭大道,抗議苗栗縣政府強拆大埔張藥房等四戶,並於原訂晚會結束後「佔領」內政部,要求政府修改《土地徵收條例》以徹底杜絕浮濫徵收。事隔一年,配合政府各類「計劃園區」的開發需要,土地徵收所引發的爭議依舊在全台各地上演。對此,徐世榮教授接受沃草專訪表示,政府持續將徵收當成取得土地的「正常」管道,而非基於可能對人民權益造成損害,非必要不得採取的「最後選項」,草率的態度造成台灣徵收土地的面積相較於日本多達百倍,也激起遍地烽火的抗「徵」行動。


任教於政治大學地政系、同時是「台灣農村陣線」理事長的徐世榮教授,於「818拆政府」週年接受沃草專訪。徐世榮表示,由於「徵收」是政府行使公權力要求人民配合的強制手段,若處理不當,往往會對人民的權益、甚至是生命造成重大影響。因此,將徵收當作取得土地的最後選項,已是目前各國政府施政的「進步」趨勢。徐世榮舉日本和德國為例,說明兩國政府為何對「徵收」抱持戒慎恐懼的態度。


日本、德國重視「人民意願」 徵收為「最後選項」


徐世榮指出,日本政府於1967年決定於千葉縣成田市三里塚、芝山等農業區域徵地修建「成田機場」,遭到當地農民強烈反對,但政府不顧農民意願執意開發,因而爆發當地居民長期抗爭的「三里塚鬥爭」事件。

1971
916日,日本政府動用5,000多名警力,準備進行第二次強制執行,但遭遇外來聲援者加當地農民共約5,000人強力阻擋,爆發三里塚鬥爭過程中衝突最為激烈的「東峰十字路事件」,造成150多人在警民衝突中受傷,3名員警死亡。

雖然成田機場還是如計畫興建完成,但因過程中遭遇強烈抗爭,且引起社會輿論撻伐,因此原定開發1,000多公頃、修建三條跑道的計畫,到最後僅能興建一條跑道。徐世榮表示,三里塚鬥爭運動使得日本政府對於徵收之必要性、以及動用警察強制執行的作為進行深刻反思,現在,動用徵收取得土地在日本已被視為最後選項,甚至會被視為公務員努力不足,無法說服民眾配合政策的「恥辱」。

徐世榮接著以德國為例,指出雖然同樣有土地徵收法源,但基於尊重憲法保障人民居住、私有產權等基本權利,德國政府主要以「土地交換」和「協議價購」來向人民取得需用的土地。而在進行徵收開始前,政府必須舉辦專業課程向徵收區域民眾詳細說明、規劃過程開放公民參與,且主動、持續和居民進行溝通協議,雖然這使得徵收過程動輒超過四、五年,但是尊重民眾意願、對等、開放的溝通協調程序,也讓爭議和傷害降到最小程度。

徐世榮進一步舉例指出,多年前,德國巴伐利亞邦原要興建一條公路,規劃的路線經過許多私有土地,地方政府經過多次溝通協議後,終於取得絕大多數所有權人同意出售土地,但其中有一戶人家始終堅持不賣。地方政府持續溝通,並提出條件以五倍大的公有地交換民眾所擁有的這塊土地。最後,地主以「土地經多代傳承,有深厚情感」為由拒絕交換。地方政府尊重民眾意願,不但沒有採取強制徵收,更直接放棄原定開路計畫另覓替代方案。這個案例,具體彰顯德國政府對於被徵收人意願的尊重,以及執行徵收的嚴謹態度。

相較於日本與德國政府將徵收土地當作最後選項,並不斷確保執行過程中人民的意願、權益受到的損害最小,雖然台灣《土地徵收條例》於2012年一月曾經過重大修正,增加「徵收應盡量避免耕地,優先使用無計畫之公有土地或國營事業土地」及「除非經行政院核定之重大建設,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不得徵收」等規範條文,企圖讓徵收在更符合規範的情況下執行,卻仍止不住土地徵收浮濫的情況。

徐世榮表示,除了現行《土地徵收條例》關於「公益性、必要性、比例原則」等面相仍有許多需要修正、規範之處,政府也必須體認避免以徵收取得土地,已是判定國家是否「進步」的全球趨勢,從施政態度及法條規範上同時落實改革,才可能讓浮濫徵收不再繼續上演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