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

【石虎報報】防路殺救不了石虎? 獸鋏、盜獵也是隱性殺手



【 2015年10月1日台北訊,環境資訊中心公民記者瑭芯報導】

原文報導於此

繼雲豹正式宣告滅絕後,石虎(Prionailurus bengalensis)成為臺灣唯一原生貓科動物,卻因道路開發導致棲地減少,近幾年路殺意外頻傳,但有學者提醒,路殺的「車禍」慘狀容易博取大眾同情,卻並非石虎保育的主要「病因」,捕獸鋏與盜獵毒殺造成的死亡數量,甚至遠遠大於路殺,是更為急迫的問題。

9月11日又一隻石虎被撞死了,來不及救治的石虎個體外觀完整,被送往台中科博館製成標本。
圖片來源:科博館陳彥君小姐提供。

石虎瀕臨滅絕 目前僅500-800隻


9月11日又發生一隻雄性成年石虎被車撞死的憾事。近年人類對坡地的大肆開發,越來越多道路穿越淺山生態區切割棲地,使石虎的棲地面臨嚴重破碎化和喪失,甚至伴隨車禍「路殺事件」等人為威脅,已非偶發事件。

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(以下簡稱特生中心)1994年來的資料顯示,台灣西部的桃園至台南範圍間均曾有發現紀錄,但近年來僅剩苗栗、台中及南投地區尚有較確切的分布紀錄,分布範圍明顯縮減。

生態觀察者李璟泓整理歷年來石虎的路殺紀錄,製成圖表。他表示,目前保守估算的石虎數量,全台大概是500至800隻。「根據生態學的計算,最小存活族群數(MinimunViable Population Size)是500隻,一旦少於500隻個體數,這個族群就等於步上滅絕的道路!」

2012-2015年間,石虎路殺事件在苗栗與台中地區的分布圖。李璟泓製作提供。


路殺引起關注 捕獸鋏、盜獵卻更致命


若以石虎在台灣僅存數量的推估均數600隻當分母,這五年內有紀錄的路殺當分子,所得到的數字可以發現,每30隻石虎就有1隻遭到路殺。但有學者認為,盜獵與毒殺的死亡比例可能更高!

野聲環境生態顧問公司負責人姜博仁表示,石虎因捕獸鋏與毒殺造成的死亡數量,遠遠大於路殺,只是不容易發覺,且致死率高達100%。

屏科大生物資源研究所陳美汀博士過去研究石虎,第一期研究以無線電追蹤的個體,就有6隻在一年內全部死於捕獵與毒殺,其中有4隻還是在半年內就死亡,而這只是一個小地方的追蹤紀錄而已。

姜博仁進一步表示,從族群動態的角度切入,捕獸鋏與毒殺是關鍵因子。路殺因數量容易統計,畫面又較為驚悚哀傷,可能在媒體上產生斷章取義的誤用,引發「看報治國」,卻忽略了盜獵與毒殺的迫切性。

「人貓衝突」不是只有路殺 開路引來更多殺機


姜博仁認為,如果政府單位把多數資源投入「路殺解決」,並不會有太大效果。

曾經潛心尋找台灣雲豹13年,談到石虎保育的現況,姜博仁比喻道,路殺只是症狀,就像發燒,但真正要解決的「病因」是「道路」,不是路殺;是道路開發引入的棲地切割、阻礙不同的石虎族群交流,甚至是開路後土地增值,山丘上雨後春筍般出現2分半別墅,導致多起盜獵、毒殺事件,讓「人貓衝突」更頻繁。

面對道路與開發的問題,除了政策面由上而下的解決,姜博仁認為,「由下往上」的策略中,解決盜獵與毒殺的迫切性遠遠大於路殺。

姜博仁說,如果盜獵與毒殺的死亡率維持原樣,不去解決,設立保護區卻無具體巡守作為,即使沒有任何新的開發與農舍別墅,石虎的族群恐怕一樣會繼續萎縮,進而消失,步上雲豹的後塵。

80年前買的到「石虎皮」 今列保育類動物


石虎和其他貓科動物一樣有極靈活的行動力,活動時間偏好晨昏與夜間,即便生性機警仍逃不過路殺命運。另外,因為石虎和人類活動範圍重疊度高,可能攻擊農民或農場圈養的雞隻,造成農民損失而遭捕殺傷亡。此外,人為過度干擾和破壞造成越來越破碎的棲地環境,也嚴重影響石虎族群數量。

李璟泓指出,台中市沙鹿區的鹿寮遺址曾經出土石虎的半個下顎骨,而1936年的台中州東勢郡,一張石虎皮的價格是1.5元,差不多是當時一名泥水工一天的工資。

1936年,台中州東勢郡一張石虎皮的價格是1.5元,
差不多是當時一名泥水工一天的工資。圖片來源:李璟泓提供。

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表示,石虎在2008年被修正為第I級「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」,可見其族群已面臨極大危機。全台目前僅苗栗、台中及南投地區有較穩定的族群,數量卻已相當稀少,其中又以苗栗地區的族群密度最高。

每一個案例都重要 行經苗栗請放慢速度


因為長期低估石虎的傷亡,林育秀發現,光要解釋一個物種的重要性,要扭轉一個讓人根深蒂固的觀念都是困難重重,除了進入校園推廣教育,更主張公開研究成果,因為每一起案例都很重要,藉此讓更多人認識石虎,喚醒民眾的關注,有助推動石虎保育。

林育秀也特別呼籲夜間行經苗栗地區的駕駛人,開車時請減速慢行,希望讓珍貴的石虎免於車輛傷害。

特生中心收容的石虎阿姓,因誤觸獸鋏,左前肢截。特生中心林育秀提供。

人類想要的只是一條柏油路,石虎需要的卻是一條生路。「簡單點就是在鄉間開車放慢速度;有熱情一點就呼籲政府減少不必要的道路開發;而有著大愛之心的,就讓我們為了保存淺山生態來一起努力吧!」李璟泓說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